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在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的装备制造中心有一个特殊的班组,用手中焊枪把一个个小零件和大块头送上太空,点亮星辰。对他们而言,困难是常态。这次,又接下了一个硬活,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8小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1月25日,早上8点,特种作业组接到一个急活,要在48小时内,为某型号卫星,设计制造包装箱。包装箱,好比一个装有减震装置的大盒子,保护卫星在长途运输中,不受损坏。8个梁体,60块减震器板,半个篮球场大小,属于超大组件。组里7个人,横跨70后到00后,人不多,但个个身怀绝技,既有专攻高精度卫星天线焊接的技术大拿,也有斩获“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后起之秀。因为日常干的都是难活,打的都是硬仗,他们也被称为“特种部队”。
特种部队7个人,技能大师潘彦云,负责技术支持、工艺制定;作业组组长杜亮,承担统筹、调度、协调的任务;技术员闫福旭,专盯整个焊接过程的数据测量,其他人,也各有一摊活。48小时,必须完成!
一夜奋战,任务顺利过半。此时,距离关门时间还有24小时。问题,出现了。
航天产品,元器件复杂,对于这支特种部队而言,接到的都是难活,有的甚至是从来没有人战胜过的困难。迎战不可能,早已成为常态。一次次迎难而上,也炼就了一支敢于出手、敢打必胜的队伍。这次,他们面对的,是焊接箱底减震器和托架两个主梁时,出现了水平不一致的情况。尽管前期进行了反变型处理,但变型程度,还是超出预期。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几轮头脑风暴后,大家迅速形成了机械校正和加热锤击,这两套方案。老潘和杜亮,拿上图纸,赶紧找工艺设计人员论证。
大家决定,先尝试使用第一种方案:机械校正。
机械校正,就是用外力给主梁变型的部分,一个反向压力。这种方式比较稳妥,到底行不行,得测试两个小时。等待的时间里,伴随着强烈的不确定性,大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第二种方案,需要高温加热,如果温度控制不好,很可能破坏铝合金的力学结构。大家集中精力,紧盯眼前这个难关,全力攻克。把任务拿下!从载人航天到探月探火,10年间,中国航天人,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失败了,爬起来再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早已熔铸进他们的血液里。尽管这套方案存在一定的变数,但7个人,都是材料、工艺方面的技术骨干,参数再细化一些,工艺再精准一些,尽最大可能,确保第二种方案成功。
终于,又一个难题在这支特种部队面前败下阵来。多年锤打,大家早已练就,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7个人,分两组,两小时一轮换。要在最后的16个小时里,把工期抢回来。连续奋战了20多个小时后,老潘和杜亮被暂时替了下来。
回到休息室,两人抓紧闭目养神,让眼睛休息一下。
半小时后,当老潘、杜亮再回岗位时,组里另外5个人,还在做着最后的冲刺。经过不懈努力,在交付前4个小时,团队提前完成任务!此时,室外气温跌至零度,车间里,却氤氲起了阵阵暖意。(津云新闻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