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日前,生态环境部正式公布今年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中新天津生态城位列其中,是今年天津市唯一一个,也是滨海新区第一个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区域。生态城以“生态+智慧”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的生态城路径,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昔日“污水库”变身“景观湖”
(相关资料图)
生态治理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生态城里的静湖被评为天津市“最美河湖”,而在2008年生态城开发建设之初,它还是一座占地2.56平方公里积存40年的污水库。经过3年治理,静湖变身成为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环湖带景观全长达到7.6公里,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17万平方米,是居民观花、观景、亲水,体验户外野趣的好去处。
不仅仅是生态效益,依托优美的湖光景致,生态城在静湖周边先后打造了“方特欢乐世界”“亿利精灵乐园”等休闲旅游项目,2021年接待游客量近100万人次,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项目还取得了50余项国家专利,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场地生态修复核心技术,生态修复经验先后在河北省雄安新区白洋淀、山东省沂水县沂河、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浙江玉环湖库等多地得到推广运用。污水库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是生态城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构筑“绿水青山”的一次积极探索,形成了“环境治理修复—特色产业开发—模式复制推广”的特色“两山”转化路径。
“植物禁区”开出“生态之花”
筑巢引凤拓宽“两山”转化新通道
生态城成功破解北方滨海盐碱地改良和大规模绿化的难题,将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改造成绿树成荫的花园城市,累计绿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50%以上,38座公园建成投用,居民走出家门500米内就可到达公园散步休憩,呼吸清新空气,感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积极打造海绵城市,建成68个精品项目、22.8 平方公里精品试点区,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搭建“无废城市”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具有代表性、可复制推广的亮点经验。
如今,生态城的城市吸引力不断凸显。城市人口由建设初期的2000名原住民增长到如今的12万名,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华慧芯、科大讯飞等一批智能科技龙头企业纷至沓来,丹娜生物、杰科生物等大健康本土企业快速壮大,博纳影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知名企业进驻,获批全市首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生态城正在以极具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不断拓宽“两山”转化新通道。
陆海统筹开辟海滨“绿水青山”
以海兴业拉动“两山”转化新引擎
生态城充分发挥海洋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好“海”的文章。注重“开发”与“留白”统筹协调,划定濒危物种“遗鸥”保护区,目前记录到鸟类87种,其中不乏国家I级、II级重点保护动物及濒危物种。将丰富的生态资源、众多的主题景区与历史文化多元融合,发展壮大海洋特色文旅产业,打造国内“海边最美小城”。区内拥有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以及服务京津冀1亿人口的36公里美丽生活岸线……观海听涛、游湖赏绿,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700万人,“美丽资源”正在变成“美丽经济”。2020年,国家文旅部将生态城作为“景城一体、智慧科技创新”的典范进行推广。
落实“双碳”战略先行先试
低碳引领激活“两山”转化新动能
生态城严格落实绿色建筑100%标准,出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建成世界首个获得“PHI被动房认证”高层被动房住宅项目,是国内绿色建筑最集中的区域。与此同时,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的探索实践,在3500平方米的实际办公建筑中融合绿色建筑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了天津首座实用型零能耗智慧建筑。当前,生态城正在持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和城市建设相互融合,聚焦能源、建筑、产业、交通四大重点领域,编制“双碳”行动方案,在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领域开展试点探索,在落实“双碳”目标方面先行一步、作出示范,为绿色低碳发展持续赋能。(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