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详情
焦点快播:家人远程看护 社区及时帮扶 这样的改造更“适老”

来源北方网   2022-10-25 09:47:32

天津北方网讯:菜市场不远,但自己走不动怎么办?小区台阶太多怎么办?去医院取药不会用机器操作怎么办?家里没人陪伴,半夜摔一跤怎么办?这些问题几乎每位老人都会遇到。当你意识到身边上了年纪的人越来越多,“养老”就成为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推进“适老化”改造,如何保障老年人有质量地度过晚年,是老龄化社会交给现代人的一道考题。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达到20%为超级老龄化社会。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天津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1.66%,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4.75%,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南开区金合园小区的赵大爷做饭时碰坏了水管,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接警赶到时,老人家的客厅已被水淹没,一旁的家用电器还开着,插线板就浸在水中。赵大爷在板凳上坐了许久,生怕碰到水会触电。赵大爷的老伴儿刚刚去世,他不愿搬到儿子家,一个人守着老屋居住,自认为身体还行,一个人过日子没什么问题,但遇到突发事件就慌张失措,不知该怎么处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像赵大爷这样的独居老人,在社区并不鲜见。有些儿女和老人不在一座城市;有些儿女即便与老人同城,也因为工作、孩子上学等问题无暇顾及老人。这些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老人家中及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

适老化,顾名思义,就是使设施或环境更适合老年人。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适老化改造包括日常行动扶手、马桶扶手架、防撞条、闪光振动门铃等协助老年人生活的项目,也包括一键呼叫器、门磁感应器、防走失定位、体征监测等确保老年人生命安全的智能电子设备。

家中 安装智能化设备 子女远程看护

“王师傅,您受累去卧室看看我妈。她坐地上了。”中午,市民杜先生在手机监控上看到母亲坐在床边的地上,赶紧给社区网格员打去电话。网格员很快上门,得知大娘是没看好位置,顺着床边溜坐到了地上。接到网格员报平安的电话,杜先生心里踏实了。杜先生家住和平区,母亲独自一人居住在西青区,“我们原来和我妈住在一个小区,但孩子上学太远,我们就搬到了结婚时的小房子里。母亲习惯住在老宅,拒绝和我们挤住40平方米的小单元。”杜先生说,他只有周末才能回家陪母亲,“我在家里安装了几个摄像头,可以随时看到母亲的状况。”杜先生告诉记者,除了将科技手段引入家中之外,他还和社区居委会、网格员做好了报备,一旦发现家中有突发事件,就请他们入户帮忙。

记者线上线下走访多个智能产品店铺,发现监控老年人居家生活的智能设备还真不少,有高清摄像头、双向视频智能陪护机器人、一键紧急呼叫器等,最常用的是高清摄像头。记者调查发现,百元左右的摄像头,一般用户会购买3个,卧室、客厅和厨房各安装一个,几乎可以无死角观察老人的行动。市民李女士介绍,此前她给母亲家安装了摄像头,每天看看家里的情况,心里会踏实一些,“今天再买3个,给我公婆家也安上。”记者了解到,除了摄像头,远程双向视频通话智能陪护机器人也属于热销品,老人可以随时通过这一产品与家人视频通话,子女可通过产品帮助老人远程操作家用电器。专门负责该产品安装调试的李师傅说,他每天都能接到三四单上门安装业务。

社区 开展智能化改造 方便老人生活

为保障独居老人的安全,河西区、和平区、津南区、南开区的多个社区早已经开始做智能适老化改造。

河西区天塔街有个“三维防护”服务,即基于人防、物防、技防建立电话访、探访、走访相结合的全天候“三维防护”保障机制,通过热线电话、门磁、智能外呼来确保老人日常安全。其中门磁感应器可以判断老年人门窗是否关严,也可了解老年人出门情况。智能外呼通过机器呼叫,了解老年人在家的状况。天塔街现有独居老人363人,其中348人开通了“三维防护”,开通率达95.87%。天塔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介绍,社区通过热线呼叫掌握老年人的状况,发现任何情况都会及时将信息推送到热线呼叫平台,对老人进行安全核查,网格员也会通过电话、入户及询问子女、邻居等方式确保老人安全。

记者调查发现,社区智能养老还包括安装一键呼叫器,门磁感应器,烟感、燃气、漏水等各种报警器,能和社区联网,如发生危险,会自动与提前输入的紧急电话联系。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波分析,子女在老年人养老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不能陪在身边也要通过智能化设备时时关照、事事沟通,这种关心与照料可以让老年人心情舒畅。另外,社区是老年人居住与养老的主要空间,对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与资金有限,无论是家庭还是社区,智能产品的适老化改造不能采取一刀切,而应根据家庭的需求、资金的多少来选择产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障老年人的舒适养老。(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