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天津北方网讯:穿越枪林弹雨,用身体连接电话线;战严寒斗酷暑修铁路,畅通祖国条条“动脉”;革命伉俪,手术台上并肩作战……8月份以来,一组天津老兵讲述历史的视频短片《峥嵘岁月 国家记忆》在全国200多家重点媒体陆续推播,好评如潮。该系列短片由天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天津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津总站推出。记者采访短片中的老兵时注意到,他们如今都已是耄耋之年,历经战争岁月,走到和平年代,用热血和忠诚书写对党和人民的深情。
枪林弹雨 甘当“人体电线”
今年90岁的徐恒江,1947年参军,曾参加过攻打小王庄战斗、张家窝战斗、小站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之上,子弹在耳边擦过的生死一瞬间,徐恒江至今仍记忆犹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徐恒江担任电话班班长。为了保证通讯畅通,他和战友们背着电话线四处抢修,哪里被炸得最严重、哪里战斗最激烈,他们就要去哪里。电话线不够用了,他们就一手拉着电线这头,一手拉着电线那头,中间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过电”。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们不畏牺牲,冒着枪林弹雨,甘当“人体电线”。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当时,年近九旬的徐恒江曾来到鸭绿江边,再次见到了那座令他终生难忘的“大铁桥”。徐恒江还坚持走到了位于半山腰的烈士陵园,告诉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泱泱华夏,盛世已如所愿。
逢山开路 无畏严寒酷暑
今年90岁的崔藏筠曾是一名铁道兵。在部队的十几年间,他和战友们用双脚丈量了数不清的河川大山,参与建造了8条重要铁路。他们曾在40℃的高温下登梯爬高,军装都能拧出水来;也曾在零下50℃的极寒环境中坚持工作,勇敢地面对凛冽寒风的考验。战严寒、斗酷暑,靠的就是中国铁道兵的顽强意志。崔藏筠说,让中国条条“动脉”畅通起来的背后,还体现着中国军人的集体智慧。比如,在严寒天气中,曾有一位老家在贵州的炊事班长,给大家介绍了一种家乡的取暖方法,在屋里修建“地火龙”,然后在外边烧火,屋里会很暖和。于是,他带领大家在帐篷里模仿“地火龙”修了一圈儿烟道,在外面一烧火,帐篷里的温度能达到10℃以上。后来,师长召集大家推广这种取暖的办法,不仅让战士们可以战胜严寒,更鼓舞了大家的干劲儿。
如今,中国铁路四通八达,高铁动车风驰电掣,都离不开当年铁道兵们奠定的基础和付出的汗水。崔藏筠为此感到无比欣慰,更为国家的繁荣和科技的强盛而自豪。
革命伉俪 携手救死扶伤
95岁的王建国和86岁的高敏一都是军医,他们在战斗中彼此鼓励,在生活上相濡以沫,风风雨雨,不离不弃。上世纪70年代初,夫妻二人一起赴甘肃工作,遇到当地的生产队队长突发急性胆囊炎,命悬一线,可当地的手术条件难以满足要求,不仅麻醉药的存量不足,而且手术剪、手术钳等器械也不符合胆囊手术的要求,就连做手术的灯光都无法保证。恶劣的医疗条件让王建国着实犯难。当时,高敏一鼓励王建国拿出勇气、克服困难,并自告奋勇一起参与手术。就这样,王建国全神贯注,凭借高超的医术全力抢救,高敏一则在旁边给他递送器械,当地的医生来当助手,灯光不足大家就拿着手电筒照亮……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他们在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生产大队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手术后,夫妻二人还把自己带去的奶粉、白糖等营养品送给病人,帮其加强营养、尽快康复。
战火硝烟中,他们虽没有手持刀枪冲锋陷阵,却在手术台上紧握刀钳,救死扶伤。六十六载相依相守,鲜有海誓山盟、甜言蜜语,却用平淡点滴书写了革命伉俪情深,他们将共同的信仰凝聚成精神力量,滋养着年轻一辈。(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