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 > 详情
【西方文艺理论】杜夫海纳,及其《审美经验现象学》

来源哔哩哔哩   2023-08-08 20:18:00

“用审美经验来界定审美对象,又用审美对象来界定审美经验。”


(资料图)

1.       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审美知觉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

(审美对象即使不仅仅是,至少首先是审美经验所把握的艺术作品。)

2.       杜夫海纳的诗学思想有着怎样的意义?

20世纪文论被哲学现象学影响很深。

胡塞尔希望哲学可以避免心理主义、自然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影响,滑入一种自毁或者先验的结论,一直致力于把哲学建立成严格的学科——这就是现象学。

Mikel Dufrenne(1910-1995),就是在呼吁“面向事情本身”,用追求精确化、本源化的理论在现象学美学-文学当中笔耕不断,《审美经验现象学》也堪称为一本美学巨著。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我说的审美经验指的是欣赏者的,而不是艺术家本人的……我想对这种经验首先加以描述,随后进行先验的分析,并尽力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

欣赏者的审美经验自有其独立性,不能和创作者的审美经验混为一谈,杜夫海纳的研究倾向于艺术的本体论,如果说历史是本质出现的场所,难道它不也是本质完全实现的场所码?因此,历史不是相对性的深渊,而是“绝对”的使女。

不过他本人非常清醒且谦逊,认定自己的书的重心,在于【审美知觉】和【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艺术】引发的【审美经验】。

艺术作品·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即使不仅仅是,至少首先是审美经验所把握的艺术作品。”

作品是什么?瓦格纳的手稿上的符号?它完成了,但还未经呈现,因此它仍不算是作品,但通过演奏,它有了被听到的可能,以它特有的方式呈现在意识中,被这个意识的可能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此时,它才能称之为[作品]。

【艺术作品】,就是 【审美对象】 尚且未被感知时候 留存下来的东西——在{显现}以前处于可能状态的 【审美对象】,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

因此我们说,【作品】 无非是一种潜在、抽象的存在,一种充满感性、可供二次阅读的符号系统的存在,存在于纸上,听从召唤,只有当它被阅读、表演并产生出审美对象的时候,才真正问世。

(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条件:作品必须通过表现才能从潜在存在过渡到显势存在)

审美对象和其他对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具有表现性,材料方面,审美对象具有感性的本质,意义方面,具有观念的本质,表演的时候,就具有情感的本质,虽然外在于物,但内在于形式,他有一种自在的自为,这个意义上说,审美对象是一个所谓的“准主体”。

审美知觉·审美对象

按照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任何完整的感知都要把握一种意义,但是……

感知到底从哪里开始?从呈现开始,呈现意味着一种{物我不分}的境地,事物和我们之间没有屏障,同属一体,意义依靠感受赋予,另一方面又尚未唤醒另一种感知的智力。

但,呈现仅仅是知觉的前思考阶段,知觉是不只限于前思考阶段的,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依赖于想象(因为想象同时囊括了经验和超验),“真正的艺术作品免除我们想象的劳累”。

在杜夫海纳看来,审美对象的真实至少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作品自身存在的独特完美之真;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之真——审美体验;

(3)审美对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之真(杜夫海纳考察的中心)。

艺术和现实都汇于存在:艺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是对现实意义的阐释的阐释,它通过主体的情思揭示现实的“情感本质”。

艺术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之谜,艺术审美先相同本体论现象——艺术和存在——紧密相连,相生相发(胡塞尔则把现象学理想投向数学)。

通过艺术,人不仅同现实世界恢复了本真的联系,而且,它还可以在艺术中超越现实,预感全新的存在。

现象学美学和诗学思想

杜夫海纳成为法国现象学美学的真正创始人就是因为这本书,不过此书遗留问题也耗尽了杜夫海纳的余生。

【自然审美化】

杜夫海纳后期认为,艺术审美经验和自然审美经验的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要纯粹,但并不意味着,自然审美经验比艺术审美经验要低下,因为真正的艺术永远披着自然的外表,甚至突出自然运动本身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自然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自然美不过是人的审美意向性投射的自我观照。自然物和人工物对立,但自然和艺术却协调。

在后来他的著作《诗学》(1963)当中这一命题得到了具体化和更加深入的拓展。

①《诗学》完成了从先验到本体论的跃进(尤其是指出了:自然是人类和世界永不枯竭的源泉/艺术难以穷尽的本源);

②《诗学》不再将自己局限于欣赏者对自我封闭的审美对象的审美经验的研究,而是涉及到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意向性活动。

此外这套理论体系还对我们有一些重要的启示:

——否认美的消失,否认艺术终结论,“艺术被思考,直到成为了自省的艺术”,永无尽头的尝试并不会在{思}的转移(转移给了科学家和政治哲学家)面前放弃,即使是从诗沦为散文,它也只是转换了形式,在新的构造中寻找自我。

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家,以其对审美经验的卓越研究,一方面亲身参与、推动了20世纪西方哲学诗学的转向,另一方面又因为对精确、本源的探索,留下了诸多重要的思想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审美意义产生于人和世界相遇的时刻,世界只有在人的目光或人的实践的自然之光中,才能得到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