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骄阳似火,酷暑难挡,在没有空调,风扇这些现代化的制冷吹凉工具下,不由得想起古人消暑的艰难。
说起气温,古代的夏天,并不比我们现代凉快,古代也常常有极端的高温天气,如《浮山县志》里,就记载了一个清代的高温天气:
【资料图】
“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据气象学家分析,当时的气温至少有40°C以上。
那么,在没有空调的古人,在炎热的夏天是如何降温的呢?
翻阅古代书籍可知,聪明的古人,在夏天消暑降温上,可谓是奇思妙想,似乎比我们现代人过得更清凉、更有趣味。
清代粉彩莲瓣形瓷吸杯
古人消暑神器一:“风车扇”
和现代人一样,风扇,也是古人最优先选用的降温设备,当然了古人的这种风扇不是电风扇,而是风车扇。
这种风车不是说用两三个丫环用扇子扇的那种,而是一种拉拽式的风车风扇。
这种风扇的扇叶差不多有一块门板那么大,由力量较大的丫环拽根绳子,进而拉动扇叶给厅堂送风。
还有手摇式的风扇,就是类似鼓风机的那种。
此外,为了使风扇送的风更凉爽,古人会把风扇放在水池的后面,或者呢在风扇前面摆几块冰块,这样风扇扇出来的风就凉飕飕的,就相同于咱们现代的水空调。
古人消暑神器二:“空调房”
为了应对炎炎夏季,大户人家,都会在大宅院的厅堂里挖一口深井,一直连通地下水。
这样井下的凉风,就会通过地面上的送风口,源源不断地被送入厅堂,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如唐代时,皇宫中就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统的制冷设备。
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坏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类似咱们现在的水空调。
不过呢,最豪华的当属降温亭,原理就是将水引到屋顶,制造人工瀑布,以达到降温的效果。
古人消暑神器三:竹夫人
“竹夫人”,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好奇,那什么是“竹夫人”呢?
竹夫人就是用打磨光滑的竹条,编制成的长约1米,宽约0.5米的圆柱形竹笼子。
由于整体都是镂空编制,天气热时就可以放在床上抱着取凉。
这样在炎热的夏季入眠就会非常惬意了。
竹夫人
除去竹夫人,古人夏季入眠,还有一个很好的降温神器——瓷枕。
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空穴可以通风,四周透气。
由于瓷枕的枕面上涂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遂成为了古人很好的乘凉伴侣,发展至唐宋时期时得到了广泛流行。
试想谁睡觉不需要枕头呢,而在炎热的夏季躺在瓷枕上入眠,不仅能感受瓷枕带来的冰凉感觉、纳凉去暑,还有助于睡卧者获得安乐祥和的心境而酣然如梦,能会不舒服吗?
这可不是瞎说,而是有古诗为证的: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混不觉,梦蝶更应安。忘机堪画寝,一枕最幽宜。
此外,瓷枕可是个好东西,不仅能用来消暑,还能当做百宝箱,黄金秘籍什么的都可以放。
相传,黄石公所授张良的《素书》即为其藏于枕中,并一同下葬,后为盗墓人发现,内容遂流传于世。
古人消暑神器四:“冰鉴”和冷饮
对咱们现代人来说,在炎热的夏季喝点冰镇饮料和啤酒,再吹着小凉风,可谓是一大享受啊。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这种待遇古人就已经在享受了。
古人用来制作冷饮的器具叫”冰鉴”,鉴就是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夹层里放满冰块,食物呢就放在容器中进行冰镇。
如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曾乙候楚墓就出土了一个铜冰鉴,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冰鉴”,还可以用来加热,方法和制作冷饮一样,只需在鉴、壶壁之间加入热水,这样就可以使容器内的食物迅速增温。
这种冷暖两用的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得最早、最原始的绿色“冰箱”。
冰鉴可以说是咱们的冰箱之祖。
夏季食冷饮,在宋元时期已经趋向平民化了。
据文献记载,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可谓是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如“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等,光听名字就够嘴馋的了。
扯得有点远了,咱们言归正传,接下来说说古人制作冷饮的冰是从哪里来的?
虽然古人早就掌握了用“硝石制冰”的方法,但由于这个方法费事不说,而且制造出来的冰块,根本就无法满足冰块的需求量。
根据文献记载,自先秦起,古人在夏季制造冷饮用的冰块并不是制造的,而是储存的。就是在冬天的时候将自然结冰的冰块储存到挖好的地窖中,并用厚厚的稻草盖着,这样就能挺到夏天而不融化。
古代大城市内几乎现在都建有很多冰窖,如清朝时,北京城内的官方冰窖就有4处18座之多,存冰量在20万块以上。
像现在北京的冰窖胡同,西安的冰窖巷等等,就是因为曾设置过冰窖而得名的。
结语
看来,酷暑难挡的夏季对于古人来说,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难熬。
因为智慧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而且消暑的方法还十分简单、绿色环保和实用,最最重要的是,还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
不像我们现代人使用的空调,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在使用的时候要紧闭门窗,空气的不流通,过低的空调气温,非常容易让人患上空调病。
由此看来,在夏天的消暑降温上,古人要比我们现代人过得更清凉、更有趣味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