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印度拒绝了中企比亚迪的投资建议,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但印度却不打算就此收手。没占到便宜的印度,回去立马着手调查比亚迪的税务问题,还开出了天价罚单,看来外企“坟场”的称号,印度是要坐实了。
【比亚迪在印度销售】
(资料图片)
没到手的韭菜,印度换种方式割
近日,印度税务情报局接到消息,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少交了不少进口税,据初步统计,比亚迪起码少缴了6500万元人民币的税务,而且后续调查还在继续。但对于印度口出所谓的“违规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涉及的汽车和数量,印度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说安装在汽车底盘的零部件不符合较低的进口税政策,所以需要补交。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比亚迪在印度已经经营多年,可以说是印度新能源领域的领军者,所以只能补交了这部分税务,继续在印度经营。在23年前,比亚迪正式进入印度市场,并于十年前开始与印度的基建巨头Megha生产电动公交车。截止到现在,比亚迪在印度已经投资了2亿美元。
重点是,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之前,印度才刚刚拒绝了比亚迪价值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因为近年来,比亚迪虽然在印度扎稳了脚跟,但在乘用车方面,才刚刚起步。为了扩大印度市场,比亚迪计划在印度生产全系列的车型,并在未来几年内达到年产10万辆的目标,这也是比亚迪在印度建的第二座工厂。
按理来说,印度也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想扩大市场份额,而比亚迪又乐于投资,本该是一拍即合的合作,但印度却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也意味着这10亿美元,印度要拿不到了。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印度主要是对比亚迪的投资模式不满意,因为所有的核心零部件都需要从中国进口,不利于培育本土产业链。
【印度零件加工厂】
此外,印度也担心比亚迪会抢占印度市场,挤压印度本土的汽车和零件制造商。所以,印度想要以退为进,来逼迫比亚迪做出让步,让其改变投资条件,比如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等等,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并没有谈拢。按照印度的一贯作风,到手的鸭子是不会让飞掉的,既然拿不到投资,就换种方式“割韭菜”,开始查比亚迪的税务。
想实现大国梦,不能光靠割韭菜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近期印度第二次对中国企业下手。在6月中旬,印度还是以同样的理由,对小米进行反洗钱审查,认为指控小米涉嫌违反印度当地法律外国实体非法汇款,要求小米缴纳高额的税款和罚款,一罚就是48亿,相当于小米去年净利润的一半以上。
从两年前中印在边境发生冲突后,中国企业就颇受印度的“照顾”。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印度已经封禁了200多个中国的手机应用程序,同时不断有中企陷入了税务风波。各大手机品牌加起来面临的罚款,达到了900亿卢比(约合78亿人民币),而且不断给中企投资经营增加壁垒。
【印度对外国投资企业防范心理很强】
虽然印度这样做短期内能获得一些利益,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外企下手,不免会在国际上留下一种营商环境恶劣的印象。但印度的想法就是,我们市场这么大,既然要来投资,就要按照我们的规矩来。虽然印度现在打开了国门,但受之前殖民主义创伤的影响,对外资进入戒备心很重,这种想法很难改变。
而中企还愿意押宝印度市场,也是看到了巨大的发展红利。资本论中有句话叫做,“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印度是一个拥有12.8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速、互联网用户规模、消费市场等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印度确实是一个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和开拓新业务的首选。
印度政府在近年来也做起了自己的“大国梦”,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智慧城市”等,旨在提升印度的基础设施、制造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印度外长苏杰生也表示,目前只有中国能与印度比拟。但所谓路要一步一步走,中国与印度市场各有优势,印度完全可以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通过“割韭菜”来实现“弯道超车”,毁的还是自己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