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车 · 汽车咖啡馆
(资料图片)
FORVIA佛瑞亚集团,2022年初由佛吉亚与海拉联合成立,成为了全球第七大汽车技术供应商。
2022年,佛瑞亚年销售额达到18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跑赢了全球汽车市场大盘;同时,佛瑞亚收获了2330亿元人民币订单额,营业利润率超过7%,已经达到成立之初“Power25计划”的目标利润率。
好成绩来自于两个子集团长达30年的技术储备。海拉专长于电子和照明领域,佛吉亚则在内饰、绿动智行、座椅、人机界面、显示器以及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等领域积累多年,二者的优势互补,为佛瑞亚赋予了全面解决方案的供应能力。
2023年4月18日,佛瑞亚携多款突破性技术首次亮相上海车展,致力于为中国及全球汽车市场打造安全、可持续、先进和个性化的出行体验,展示了为中国市场定制开发的全新解决方案以及其全球最先进的产品组合。
2023上海车展佛瑞亚展台
其中,展出的零排放多动力系统,既涵盖氢动力的解决方案,又涵盖纯电动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将两个系统整合成混动系统,全面展示了佛瑞亚电气化的综合实力。
“绿动智行事业部现在有两个产品线板块,一个叫做超低排放,传统跟着发动机进行的,不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第二块是新的氢能源解决方案,这是未来潜在的产品线。”4月19日,佛吉亚绿动智行事业部中国区总裁许鲁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介绍到。
同时参与采访的还有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能源管理产品中心总监邓冬梅,关于海拉的电气化产品技术,邓冬梅表示公司专注于纯电路的解决方案,但具备将现有电子电气上的技术转移到将来燃料电池、氢能源相关解决方案中的能力。
看向电气化业绩,成立一年多的佛瑞亚收获显著,2022年其电子业务获得了84亿欧元的订单量,占集团总订单量的27%;电动汽车相关业务(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获得133亿欧元的订单量,占集团总订单量的43%。
尽管行业向上,但竞争也十分激烈,企业利润很薄,客户把成本管控放在更高的位置。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许鲁表示:“作为供应商来讲,我们核心是能够帮助客户从整个设计上面优化,在大家能够有盈利的情况下,降低动力总成在整车里面的占比和基本成本。”
为此,佛吉亚从设计源头出发,通过平台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降低开发成本及开发周期,同时不断提升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能力。
除此之外,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崛起及本土供应商的出现,也加剧了行业格局,对于如何应对主机厂自研下的整零关系变化、如何应对本土供应商逐渐强化的市场份额,许鲁和邓冬梅也向我们做了进一步分享。
许鲁观点:
1、 我们核心是能帮助客户从整个设计上面优化,在大家能盈利的情况下,降低动力总成在整车里面的占比和基本成本。
2、 (降本增效)核心还是从设计的源头来说,通过平台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降低开发成本,降低开发周期。
3、 对于电车来讲,充电还是一个问题,佛吉亚包括整个欧盟相信能源安全和能源多样化,两条腿走路还是非常必要的。
4、 如果谈到氢在哪里会有首先突破性的应用,我们觉得还是在卡车方面会有更好的应用、适用场景。
5、 从业务模式来讲,(氢能)会从实验型的项目到OEM系统性开发的过程。
6、 主机厂有主机厂的竞争能力,零部件厂商有零部件厂商的竞争能力,我觉得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把握好自己的核心能力,永远不会被淘汰,这个市场还是足够大的,供我们这些零部件(供应商)生存和发展。
7、 不管什么企业,还是要做到“在中国为中国”,能够适应这个市场的人一定能够生存下来。
邓冬梅观点:
1、 电池的使用寿命、安全性、可换/可替代性,以及充电的方式将是未来更多的关注方向。
2、 功能安全、性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电动车电耗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第一还是要确保使用电池的安全。
3、 续航里程的长短目前并不是阻碍技术发展的难点。
4、 从技术储备上而言,海拉和佛吉亚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具备非常强的互补优势。
5、 全栈自研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动力总成,而在软件、人工智能这些领域。
6、 我们从国内竞争对手中学到一些新颖的针对本地市场的独特策略和视角,我们也将这种本土化的理念注入到海拉的国际化思维中,不断提升我们在本土的竞争力。
以下是采访实录(经整理):
Q:未来市场对于电动车能源管理关注点在哪里?
邓冬梅:谈到电动车市场,据我们观察,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整车制造商,大家目前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电池的安全性。因为在电动汽车里,电池系统在整个车辆的成本占比较高,占到50%-60%,所以对性能,包括电动车将来电池的使用寿命、安全性、可换/可替代性,以及充电的方式将是未来更多的关注方向。
Q:电动车的能源管理水平大概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竞争点?什么时候百公里电耗成为技术的竞争点?
邓冬梅:我个人理解,电动车电耗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第一还是要确保使用电池的安全,尤其现在电压等级越来越升高,从原来200伏、400伏,到现在的800伏,甚至到1000伏,我认为功能安全、性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高压电池管理系统致力解决的技术难点。
百公里电耗当然是新能源汽车衡量汽车续航能力高低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实际应用也证明了续航里程的长短目前并不是阻碍技术发展的难点,今年车展我们也看到了众多新能源车企推出了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的新车型,伴随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用户续航和补能焦虑会随着便捷性的提高越来越低。
Q:整个行业还是比较焦虑的,竞争非常激烈,利润非常薄,大家把成本管控放在更高、更明显的位置,我们作为合作商来讲,是不是也有一些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做成本管理、降本增效?
许鲁:绿动智行事业部现在有两个产品线板块,一个叫做超低排放,传统跟着发动机进行的,不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第二块是新的氢能源解决方案,这是未来潜在的产品线。
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讲,面对电动车的压力和竞争,现在整个电动车技术成熟,成本也在往下走,压力还是比较显著的。我们作为零部件供应商来讲,我们核心是能够帮助客户从整个设计上面优化,在大家能够有盈利的情况下,降低动力总成在整车里面的占比和基本成本。
我们做法是,帮助车企在整个动力总成后处理系统的平台化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通过平台化的开发,第一很多零件是可以共用的,我们现在很多平台上一代和这一代的共用零部件可以达到50%-70%,通过共用可以降低模具的成本、加大生产批量、降低整个生产制造的成本。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缩减整车动力总成开发的成本,因为会减少很多工程的工作量,有些工作量甚至可以通过数据模拟进行,不需要再去做整车或者发动机总成的实验,因为通过数据模拟就可以得出一个仿真的结果,这是一个最大的好处。
从量产的角度来讲,我们也会通过一些价值工程分析,比如说生产过程中的集约化生产,在专业的厂家做专业的产品,在我们这个行业有载体封装这个工艺,我们会尽可能把载体封装工艺集中在某一个工厂去做,这样会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降低整个工艺成本。
总结来说有两点,第一点最核心还是从设计的源头来说,通过平台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能够降低开发成本,降低开发周期,这是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我们讲作为制造型企业,制造过程也是很重要的,要不断地智能化。
邓冬梅:作为电动汽车相关的电子零部件供应商,我们重点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公司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海拉在模块化和量产化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们与全球的汽车供应商、制造商之间丰富的经验,可以复制到本地化的产品设计里面。我们可以通过最大限度采用我们现有成熟的技术,来节省设计的周期、设计的成本。另外我们完善的、成熟的全球化供应链,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第二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我们”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战略,我们在中国本土建立了全面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和售后,都由本地团队完成。我们和中国本地制造商合作伙伴有非常深度的合作,并一直保持着深度的技术沟通,能够真正洞悉客户的系统需求。有的时候客户给我们的需求可能需要通过相互的沟通、理解,然后系统的配合,才能达到技术上、成本上的完美匹配。
Q:请您介绍一下针对商用车超低排放解决方案技术储备?
许鲁:去年欧7基本上已经是一个最终的草案,它还需要一个批准的过程。我们看到在中重卡方面,包括柴油轻卡方面,它对于新的颗粒排放物减排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在以柴油车为主的商用车方面,未来技术还是会有很大的前进动力,我们觉得中国也还是会有这么一步要走的。虽然未来商用车电动化率会达到15%,根据固态电池的发展可能会有更高的比例。但总的来说,目前商用车在石化燃油这一领域还是会保持比较大的市场占有率,我们对于国7还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这里面有几个技术方案,一个是在冷启动、冷机的时候,我们是采用一个EHC电加热载体的方案,来解决冷机启动过程中间颗粒排放的问题,就是催化剂效果的问题,另外就是我们也在做加热喷嘴。佛吉亚在欧洲是排名第一的,在中国也是排名第一的,但我们在中国商用车领域不是第一,这个咱们坦率来讲。
所以战略来讲,我们在商用车领域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在内部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和我们头部企业比如潍柴、解放,我们也是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许多进展。前几个月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在欧洲和北美有一些商用车业务的变化,在国内也有一些声音,有质疑说,佛吉亚在商用车领域会有退出的想法。
这也是一个机会,跟媒体朋友们也做一个交流和澄清。国7现在我们估计要到2030年实施,原来可能2027、2028年,现在可能要延一延。无论是国6B还是国7,我们现在投入和力度也是会不断加快的,我们现在跟国内的一些主流客户在做一些合作,在这一块我们有EHC、电加热喷嘴,整个系统里面我们有合作伙伴做双喷系统,双喷系统在某一个头部企业已经做了相应的预演,取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现在也有一些国际中重卡发动机品牌也想重新进入中国,基于我们在国外跟他们现有的合作,我相信也会带到中国来,双喷的应用会给中国国内主机厂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我可以跟大家负责任的讲,我们在商用车未来的整个应对国6B到国7,整个技术储备还是在积极推进,我们也有信心在现有的市场份额基础上,能够再继续上一个台阶。国6B主要是降油耗,到国7还有颗粒排放物的减排,我们都在做这些东西。
Q:我想接着问一下,中重卡车、氢能储存是咱们这两年宣传的重点,去年国内在氢燃油机、氢燃料重卡推出的蛮多的,我想了解一下佛吉亚在这一块目前的情况?
许鲁:我们觉得是这样的,大家也会了解对电车来说,它有没有极限。去年电动车渗透率以乘用车为主是21%,它有没有限制?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我理解整个汽车的保有量对充电的需求是会有一个限度的,但它可以做不断的升级,有更大的容量去容纳更多的峰值充电的需求,但对国家电网来讲不是每年做一次升级,可能十年做一次升级,到未来十年,整个国家电网对充电容量的满足,整个保有量可能也就在25%。
对于电车来讲,虽然未来你有固态电池这些东西,续航里程也会更好,但充电还是一个问题。这就是佛吉亚为什么还是相信,包括整个欧盟相信能源安全和能源多样化,两条腿走路还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谈到氢在哪里会有首先突破性的应用,我们觉得还是在卡车方面会有更好的应用、适用场景。所以我们在储氢系统当中,我们既有储氢系统,又有合作的电堆系统,储氢在国内已经有了工业化的第一步了,我们觉得未来两年从35 Pa三型瓶往70 Pa四型瓶过渡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四型瓶整个验证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这块还是比较成熟的,我们就等待市场的需求。
未来我相信从中国现在商业模式,还是以系统集成加上地方政府的一些支持,搞个园区项目,搞几十辆车、一百辆车,这种项目的商业模式也会慢慢转换成正常的OEM的业务模式,这可能是未来到2025年我们会看到的转变,产品上面来说,我刚才已经讲了,就是四型瓶。
从业务模式来讲,会从实验型的项目到OEM系统性开发的过程。对佛吉亚来说,产品方面的储备已经有了,未来我们也会从做储氢罐到储氢系统,包括压力调节,安全溢流阀这些方面,我们现在也正在做储氢系统,这个能力我们是具备的。我相信能源安全战略会给氢能源的使用带来很好的前景,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准备。
邓冬梅:我们在本届上海车展展示的零排放多动力系统,展示了我们FORVIA佛瑞亚整个集团的综合实力,既涵盖氢动力的解决方案,又涵盖纯电动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将两个系统整合成混动系统。从产品技术角度而言,海拉主要专注于纯电路上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具备将现有电子电气上的技术转移到将来燃料电池、氢能源相关解决方案中的能力。从技术储备上而言,海拉和佛吉亚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具备非常强的互补优势。
Q:现在新能源电池这块感觉已经很完善了,但有些企业还是说要自主建电池等等,您觉得这种趋势可持续吗?
邓冬梅:近几年电动化汽车的发展,行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时,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商意识到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并启动全栈自研。但全栈自研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动力总成,而在软件、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作为电动化领域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海拉凭借广泛的能源管理和热管理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强大的本地化布局,能够为客户提供强有力的本地化支持。从低压电池管理系统12伏到48伏,到现在400伏、800伏的高压平台,我们都全面覆盖。
Q:您觉得现在电池这块还有哪些痛点要解决的?
邓冬梅:电池发展至今,中国的电动汽车,无论是混动,还是纯电动,电池企业的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和品牌都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并与世界顶尖的汽车厂商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好,电池厂也好,都已经拥有良好的发展。那随着电动时代的来临,如何保证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是我们工作重中之重。
例如,针对碰撞所带来的热失控这类极端场景,如何通过优化我们的高压电池管理系统来确保电池热管理不会失控,我们连同客户持续在提升改进。在电池方面,不管是普通消费者,还是整车厂,仍有一些需要我们继续关注的方面,比如电芯的参数稳定性、安全性,这也是普通老百姓比较关注的话题,以及电池的寿命怎么节约场景使用成本,这几个方面仍需要我们继续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Q:看您的身份是在海拉电子事业部能源管理产品,您能介绍一下我们在能源管理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方案有哪些?
邓冬梅:我们的能源管理产品为电气化发展各阶段提供支持,涵盖混电和纯电动汽车,从400伏到800伏,产品包括应用于高压领域的车载充电机、高压DC/DC直流/直流转换器和高压锂电池管理系统和低压12v锂电池管理系统。在低压应用方面,我们于2003年投入市场的12伏铅酸电池蓄电池传感器以及后来推出的48伏混合系统的DC/DC直流/直流转换器,目前在市场上都已经取得了市场领导地位。
此外,海拉在电动化领域还提供热管理解决方案,例如冷却控制中枢,它高度集成了我们在热管理领域相关的产品,例如执行器、水泵等产品,把电子控热产品,座舱、电控整个车里面热的能量的交换做了非常智能的处理,所以它相比以前的传统冷却系统,能够减少50%的零部件,所以从产品的成本控制、轻量化的控制,以及能效对我们做碳中和都可以作出很大贡献。
Q:佛瑞亚开发出一个方块式的复合的储氢系统,它的储能的效果相较于之前有很高的提升,咱们现在储氢系统有没有应用,以及它的前景是怎样的?
许鲁:它首先是概念化的东西,我们叫方块的,它会分两步来走,第一步会做小直径的长的氢瓶,把它排成一排变成,外面是一个方的盒子,就跟电池一样。下一步会把整个储氢瓶做扁,会在上下进行连接做成一体,具体总成效率可以到下面给你介绍一下。我们是在拉斯维加斯CES展出了之后有很多人很感兴趣,这个方案适合为我们乘用车的氢能力提供解决方案,商用车不需要,你挂在外面大瓶子就行了,但乘用车就像电池空间一样,要把电池替换成这个。
邓冬梅:其实对空间是有要求的,底盘高度是有限的,所以在设计上都趋于扁平化。这是一个创新的方案,如果整车厂想用氢能源替代电池能源,就可以用这个产品进行替换。
Q:电子电气集成度都很高了,现在主机厂都想自己来做,觉得要自主可控,大家觉得变得跟供应商的关系比之前更微妙一些,我们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
邓冬梅:在电子电控领域,我们确实发现本土市场中经常会出现二合一、三合一、六合一,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形成X in 1这样一个概念,这个确实对于我们电子电气产品的理念有很大的冲击。对于海拉而言,我们将自身定位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我们在电动化领域有很多年的经验,有15年-20年专业知识的累积,我们的技术储备非常的充分,可以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打造更加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这种趋势没有中国这么明显,所以我们两手都抓。
许鲁:我想补充两个问题,关于主机厂和供应商关系的问题,从商业逻辑来说,咱们在80年代之前,大的主机厂都是有自己的零部件子公司的,通用有德尔福,福特有伟世通,日本更不要说,韩国也是一样。80年代之后,很多零部件都开始进行外发了,也创造了一些大的零部件供应商,比如说JCI江森自控,它原来是不做汽车行业的,而是做楼宇控制的,它能做的很大,就是因为它把很多主机厂的座椅都收归进来。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动态变革的年代,特别像我们现在在往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间走,有的主机厂走的早一点,有的主机厂走的晚一点,有的主机厂在自动化驾驶方面走的快一点儿,有的主机厂在电池、电控方面走的快一点儿,每个人的步伐不一样,但最后有限的资金还是要投入到核心的竞争力上去,主机厂有主机厂的竞争能力,零部件厂商有零部件厂商的竞争能力。我觉得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我觉得把握好自己的核心能力,你永远是不会被淘汰的,这个市场还是足够大的,供我们这些零部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Q: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在中国市场如何做好本地化,我们知道中国供应商在新能源时代也是慢慢在追赶,也慢慢变得有了话语权,相比油车时代,这个我们怎么看待?
许鲁:从佛吉亚角度来讲,我们差不多在7、8年前就确立了服务于本土,关注自主品牌的市场策略。我们当时提出来口号是说,到2020年要做到40%销售来自自主品牌,其实我们在去年整个佛吉亚几个业务板块里面,来自自主品牌的销售已经超过50%了。其中我们最大的客户是座椅在比亚迪的业务,有超过60亿的销售额;就排气业务来说,我们也有42%的销售额来自于自主品牌,佛吉亚也是在进行“在中国为中国”坚定不移的策略。
做好这个事情有几个核心点,第一是本土的研发能力,第二是能够符合中国市场灵活的商务策略,包括你看我们佛吉亚整个管理团队也是非常中国化,有能够理解中国市场的人,根据中国市场特点,来安排你的策略和资源,刚才讲中国客户变化速度比较快,可能它也没有那么成熟,变化也比较多,有的变化是有效,有些变化是无效的,但你要伴随它们,你要用你的经验帮助它们成长,佛吉亚在自主品牌这边也都是受到比较好的评价。
邓冬梅:海拉很早就提出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在中国,我们拥有海拉独资和合资两大支柱,在中国建立了全面的合作网络。同时,我们在中国拥有全面的研发和制造能力。目前,在海拉电子产品领域,海拉在南京、上海和厦门建设有研发中心,并在上海和厦门设有生产基地,能够为本地客户提供强大的支持。其中海拉上海电子工厂是目前海拉在全球最大,产品线最全,以及它的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工厂。欢迎各位媒体老师莅临我们的电子工厂参观。
Q:刚刚问的中国供应商也出现好多新的面孔,相当于跟咱们是不是也处于竞争关系?
许鲁:作为中国人来讲,我也挺骄傲的,中国主机厂、供应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收益。我之前最早也在国企做过,也在外企做了很多年,不管什么企业,还是要做到“在中国为中国”,能够适应这个市场的人一定能够生存下来。我们跟我们的友商,不管他们的背景是什么,大家都有竞争关系,但反过来竞争也促进了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也比较欢迎这样的竞争。近几年,随着中国近十年新时代的旗帜下,整个商业环境也得到很大的净化。我们在中国做业务,商业环境现在也变得更好。
邓冬梅:我非常赞同许总的观点,看到这么多国内本地企业的不断崛起和壮大,我们作为中国人感到十分骄傲。同时,我们也可以相互学习,推动技术的进步。我们也从国内竞争对手中学到一些新颖的针对本地市场的独特策略和视角,我们也将这种本土化的理念注入到海拉的国际化思维中,不断提升我们在本土的竞争力。
主持人: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以后大家有什么问题也欢迎联系我们。